贰零壹柒丁酉鸡年
新年快乐HAPPY NEW YEAR
除夕将至,小编犯了一种病,那就是
抢红包紧张综合征
这种病的症状反应在不停看手机,刷微信
等着——抢红包!
红包一出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即使只抢一毛钱,哪怕是几分钱也欢呼雀跃、激动不已。
气氛是如此诡吊,大家不约而同地盯着手机,生怕错过一个亿。
除夕红包大战,一家人在微信、QQ、支付宝、微博之间轮番切换,不亦乐乎。
互联网红包是一种高效率、低成本的社交连接器,但它的根源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。红包要抢,红包的历史也要了解一二哦!
最早的”红包”要上溯到战国时期。
在儒家经典《周礼》中,罗列了许多官员职责,如每逢庆典节日,要向武士、平民、孤寡老人、孤儿等分发酒肉和货币。这个应该是最早的红包。
另外在《礼记》记载:孟春时节,行庆施惠,下及兆民,庆赐遂行,毋有不当。
翻译成白话文,意思就是:过年了,要撒钱,多多的撒,每个人都要撒到。
记住了吗,以后发红包要多多的发,这才符合《礼记》~
《周礼》和《礼记》,皆是儒家十三经。经书以如此严肃的口吻,要求撒钱,这对形成渊源流长的红包文化有很大的影响。
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,由长辈在年三十晚上零点后派给晚辈,表示把新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。
关于压岁钱的来历,有多个版本的传说,较为普遍的说法,是流传于民间的关于“祟”的故事。
崇
传说,“祟”是一个身黑手白的小妖,每年除夕夜里出来,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,孩子就会吓哭发烧呓语,醒来后变得痴傻。钱币形状的护身符,就是为了防范“祟”出来害人。有了压祟钱,人们还担心保护不了孩子,于是每逢孟春,家家户户都要红烛高燃,守在孩子的床边,以防身黑手白的“祟”闯进来。这个习俗保留到现在,就是我们熟悉的守岁。
我们一同来看看
红包历史变革
压岁钱最早盛行于西汉时期,被称为压崇钱。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,是为了佩带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。
压岁钱的正面都刻着吉祥话儿,比如“福山寿海”、“长命富贵”、“强身健体”......这给的不是钱而是正经八百的祝福。
清·叶形压岁钱
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。当时春节是“立春日”,是宫内人们相互祝福的日子,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。《资治通鉴》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“生子(安禄山认亲)”,“玄宗亲往视之,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”之事。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,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。
宋元以后,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,称为春节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。据记载,在宋代过年时老人送小孩压岁钱,店家送买家喜钱,婚礼上送礼金等行为已经深入百姓生活当中了。
明清时,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。这种压岁钱多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,置于床脚,此记载见于《燕京岁时记》。
真正意义的红包,出现在民国年间。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,取“长命百岁” 的寓意。
这里的红纸包就跟我们现在的红包封很像了。
红包封,又称为利是封,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。新年“派利是”,是中国的传统习俗。“利是”又称“利事”或“利市”,取其利市、好运之意。
改革开放后,南方企业流行着新年派利是,一种是已婚主管要向未婚的员工派红包。另一种是老板要向员工们派红包。这是节后企业最聚人气的娱乐项目,那时候的沿海厂区或公司,到处都能见到未婚员工对已婚主管的围追堵截,场面热闹刺激。
红包封的发展的四个阶段
第一代利是封(红包)以彩图为主,上面主要印有“寿星公”、“满堂吉庆”、“鲤跃龙门”、“升官发财”等民间色彩极为浓厚的图案,那时更有画家专门绘画这类图画,以供生产商作红包图案之用。
第二代出现在八十年代,烫金盛行,没有彩图,纯以烫金字样作装饰的红包开始出现。那时的设计只是直接将“福”、“恭喜发财”等吉祥字句置于封面,也有以“百家姓”加中式图案作点缀的,设计虽简约,却最为经典。
第三代是在90年代,流行彩图加烫金图案的红包。
第四代是在2000年以后,市面亦出现一些卡通人物图案和五彩缤纷、立体、不规则形状的红包。
结尾呢?
没有结尾!
小编去抢红包了!
编辑:小尤
设计:王德华
策划;小薛薛
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名士维修中心,本文标题:《吴姓的由来和历史作文400字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